為何要對50年前的戰爭道歉? 1976年8月我進入國防醫學院醫科就讀,班上有一位旅日華僑邱英宗同學,邱同學在日本出生長大,高中畢業後才回國讀醫,國語說得還不錯,有一次我問他,同學你在日本的接觸應該算很基層、很深 入,對老蔣總統「以德報怨」的政策,日本人的反應如何,邱同學說: 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一種是很感激,免除掉日本人戰後的災難,另一種是很反感,認為老蔣總統故意原諒日本人,讓日本人無法表現武士道精神的偉大,因為真正的日本人寧願被打敗,不願被原諒而抬不起頭。持第二種反應的日本人並不少。 把老蔣總統的原諒解讀成羞辱,這就是日本右翼軍國主義分子,讓外國人百思不解的異常反應,其思路完全超出正常人類的思考習慣。 日本右翼軍國主義分子,其實一直給下一代灌輸錯誤思想,軍人奉命從事戰爭是為天皇盡忠,是無上的光榮。西方文化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理念,日本人是完全接受了。因此「在戰爭中,一切能達到目的的手段都是好的」。有一位西方記者,訪問日本的二戰老兵,強姦與殘殺平民這些事,你做的時候心中有不妥的感覺嗎? 老兵回答說完全不會,我奉天皇之名出征,什麼都可以做,不會有罪。 岩里政男雖然只有一半的日本血統,對日本的認同,卻遠超過百分之百純種的日本人,日本在台灣加強殖民統治,極力推行皇民化運動的成功,即由此可見一斑。在日據結束五十年後,李登輝的親日媚日言行,就是其所結最碩大的果實。 半個日本人岩里政男還勸日本人不要因曾對台灣進行過殖民統治,而“表現得很敏感和困惑”,1995年他對專門研究“現代中國學”的中島嶺雄說:“村山首相為何要對50年前的戰爭之類的事情道歉呢?已經沒有這種必要了。” 這種缺心少肝,毫無人性的態度,反應岩里政男的皇民思想已經是其天然成份,無人可以取走,無人可以改變。 日本武士道精神是強調恥感的文化,與西方罪感的文化,截然不同,日本皇軍受命出征,只求勝利,不會思考對方生命是否也有尊嚴與價值。 慰安婦制度的產生,與日本傳統文化及其國民思想觀念關係極深。在侵華戰爭早期,日本就從其本土就徵集了不少日本女子充當慰安婦。在這些日籍慰安婦中,有響應國家政策的應招妓女;有家境貧困,迫於生計被父母販賣的女孩;也有在軍國主義宣傳下,為了「愛國理想」自願成為慰安婦的單純無知少女。其總數可能超過20萬人,據偉士伯估計,滿州國成立後,被販運到此的妓女也在七萬人以上。日本人在朝鮮、中國與東南亞戰場一路勝利,擄去的慰安婦與戰場上直接強暴殺死的婦女,總數何止20萬人,所以慰安婦數目,事實上是人力無法統計的。 慰安婦既然有領薪水,已經銀貨兩訖,日本人不願道歉,可說是理直氣壯。 |
- Apr 21 Thu 2016 09:57
為何要對50年前的戰爭道歉?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