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兩國論的根源來自日本

明治維新使日本快速發展,為日後躋身世界強國之列,打下不可逆的現代化基礎,因而被認為是日本近代化的起點。

明治維新日本在極短期內就強大起來。福澤諭吉鼓吹日本現代化之後要脫亞入歐,西方帝國主義思想,很快就占領日本知識界

從十九世紀九十年代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期,日本在國力羸弱的中國發動各式各樣的諜報活動,由日本政府、軍方、半官半商機構和民間團體在華進行多管道滲透工作。

近代日本侵華諜報史上有所謂“三大特務魁首”,他們是被稱為“第一個中國通”的青木宣純(一八五九—一九二四)、“竹機關”負責人土肥原賢二(一八八三—一九四八)、“梅機關”主腦影佐禎昭(一八九三—一九四八)。

青木對中國的滲透、諜網布建、拉攏親日派,以及深入瞭解中國文化、社會、歷史、政治、語言等能力,被日後日本在華特務首腦奉為金科玉律。青木不僅負責刺探中國情報,亦搜集俄國在華活動情報。

日俄戰爭中大日本帝國的勝利,使日本在東北亞取得軍事優勢,並取得在朝鮮、東北駐軍的權利,整個東北亞成為日本關東軍的大本營

日本人愈瞭解中國,愈發現中國不好管理,把中國分成小塊的思考逐漸浮出如專門研究“現代中國學”中島嶺雄曾狂妄地提出把中國分成十二塊; 司馬遼太郎說: 國家有適當的尺寸大小,……只靠北京一個政府, 要控制比全歐洲還要大的地方是不可能的。宮崎正弘也津津樂道“中國的大分裂”, 稱中國90年代後將分裂成16個小國, 演變為一個聯邦。而中西輝政最近則公開叫囂,“自秦始皇以降延續兩千年的中華帝國氣數已盡”,“中華帝國必將滅亡”。

肢解、分裂中國的起始點是日本關東軍扶植溥儀成立滿洲國開始,接著宣布華北五省獨立,並由殷汝耕擔任政府首腦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1937年7月,日軍相繼攻陷北平、天津,在日軍指令下,冀察政務委員會經濟委員會主席王克敏等人在北平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40年3月30日,日本扶植汪記中華民國政權在南京成立。

1894年清日甲午戰爭後, 臺灣曾被日本殖民統治50年之久,

日本軍國主義者和極右派對臺灣在二戰後回到祖國始終耿耿於懷, 至今也沒放棄“臺灣歸屬未定論”。他們認為統一的中國, 將是對日本的“威脅”。日本右翼勢力公開鼓吹肢解、分裂中國。

1999年5月19日, 岩里正男在日文版《臺灣的主張》一書中提出了分裂祖國的“七塊論”, 可能是從日本軍國主義分子那裡得到的最佳“靈感”。 7月9日, 岩里正男又在外國記者訪談時提出分裂祖國的“兩國論”, 其根源也來自日本。在與司馬遼太郎談話時, 他說“生為臺灣人的悲哀”,“中國”、“中華”、“中國人”這些詞含混不清:“國民黨也是外來政權”; 臺灣是“無主之國”;臺灣學生學習中國歷史毫無用處。兩岸統一是“奇怪的夢”。為了達到分裂祖國的目的, 岩里正男大肆美化日本帝國主義在臺灣血腥統治期的“武功”,說什麽“殖民地時代日本人留下的事物很多”,要“用科學的觀點來評價”。岩里正男雖然只有一半日本血統,對日本的認同卻遠超過百分之百純種日本人日本在台灣加強殖民統治,極力推行皇民化運動的成功即由此可見一斑。在日據結束五十年後岩里正男的親日媚日言行就是其所結最碩大的果實。

    半個日本人岩里正男還勸日本人不要因曾對台灣進行過殖民統治,而“表現得很敏感和困惑”,1995年他對專門研究“現代中國學”的中島嶺雄說:“村山首相為何要對50年前的戰爭之類的事情道歉呢?已經沒有這種必要了。”

    這種缺心少肝,毫無人性的態度,反映岩里正男的皇民思想已經是其天然成份,無人可以取走,無人可以改變。

脫亞入歐」是日本知識界引為驕傲的口號

    老一輩台灣人接受過日本教育,接觸過傳統日本,對日本人有一個評語,叫做有禮無體。

    有禮無體涵義無窮意味著日本人表面上鞠躬哈腰,對人都很有禮貌,實際上在關起門來的地方放浪形骸,卻是百無禁忌,有禮的外表卻不具禮的本質,就像給野獸穿上禮服,也改不了嗜人的本性

明治維新日語明治維新めいじいしん Meiji Ishin ?)是指日本在1860年代到1880年代間,以維新志士所建新政府為核心的民族統一主義與西化改革運動。在當時這一改革運動被稱為御一新或一新,後世則將這場明治天皇時期的社會改革稱之為「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期間,由「薩長土肥」藩士成立的新政權在戊辰戰爭中消滅德川幕府和反抗者,推行版籍奉還,結束長達600多年的武士封建制度,建立日本近世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政府。政治上,他們透過推行天皇親政和議會政治(合議),力圖建立仿效西方三權分立的新式政府,以求躋身西方列強之林;經濟上則推動財政統一,穩定幕府後期嚴重負債的國家財政,並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推進國家的工業化;並在社會上提倡「文明開化」,大力發展教育;外交上,除了推動廢除與列強之間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以外,日本開始積極開發蝦夷地入侵琉球,展現出擴張主義的姿態,並為日後實現日韓合併積極鋪路。

明治維新在日本近代史中扮演關鍵的角色,它使日本建立起穩固的中央政府和新的社會體系,以藩閥和大資本家取代過去武士階級的統治。

福澤諭吉(1835年1月10日-1901年2月3日),日本明治時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東京學士會院首任院長、日本著名私立大學慶應義塾大學創辦人、主張脫亞論

脫亞入歐」從此成為日本知識界引為驕傲的口號。

福澤諭吉終生致力於在日本弘揚西方文明,介紹西方政治制度以及相應的價值觀。1885年(明治18年)316,他在《時事新報》發表其著名的短文《脫亞論》,積極提倡在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應該放棄中華思想儒教的精神,而吸收學習西洋文明。基於優勝劣敗原則,他認定東方文明必定失敗,因此他呼籲與東亞鄰國絕交,避免日本被西方視為與鄰國同樣的「野蠻」之地。他對當時的東亞其他國家採取蔑視的態度,比如將清日甲午戰爭描述為一場「文野(文明與野蠻)之戰」;認為朝鮮王朝清朝是「惡友」。故而《脫亞論》又被認為是日本思想界對亞洲的「絕交書」。

福澤諭吉對於西洋文明並非沒有取捨。可以說在其自由主義的表象之下,始終堅定不移的是他的民族主義思想。此後,也有人批評福澤是一位肯定侵略行為的種族歧視主義者。但是,根據平山洋的《福澤諭吉的真實》(文春新書)的文字,其實這應該歸因於《福澤諭吉傳》的作者、《時事新報》的主筆、《福澤全集》的主編石河干明

根據平山的論點,雖然福澤批評了支那(中國)和朝鮮(南、北韓)的政府,但是並不是貶低其民族本身。至於將清朝的士兵稱為「豬玀」等種族歧視的說法,其實是石河將自己的觀點偽造成福澤的說法寫入全集的。但是,對於這種觀點,也有不少人表示質疑。根據《脫亞論》,事實上當時福澤認為日本、中國之間如同近鄰。而日本已經將舊的茅草房改建成石房,但中國仍然是茅草房。所以福澤認為應該想方法令中國也改建為石房,不然代表中國的茅草房著火一樣會影響到改建成石房的日本。為了代表日本的房子的安全,日本應該不惜強占還是草房的中國、朝鮮,幫助其改建成石房。而且事實上,福澤甚至還通過出資購買武器來資助過當時朝鮮的政變。

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兵變”之後,這年12月7日,有日本“文明之父”之稱的福澤諭吉在《時事新報》上發表文章說:“亞細亞洲要同心協力抵抗西洋人的侵略,必須推舉一個首領來做盟主……這個東亞的首魁盟主非我日本莫屬。”

1894年發生清日甲午戰爭,福澤諭吉聽到日軍大勝的消息,竟然

興奮到流下淚來。

 

最近兩年多來,中國和日本因釣魚台問題劍拔弩張,除了軍事尚未直接對峙外,從外交、海上執法到媒體宣傳的所有戰線都是火力全開。釣魚台是中日互相仇視的冰山一角,表面上是歷史遺留問題和國際法上的認定,乃至油源爭奪,深層次則是文化出了問題,尤以日本對自己和史觀上的認知出了嚴重偏差。

 曾任總統府秘書長的已故國民黨大老張群,早年留學日本,對日本民族性與文化了解甚深。他曾說,日本雖然漢化,但僅止於「有禮無體」。日本的禮數眾所周知,簡單的喝茶到了日本可以變成茶道,文化表現非常精緻而細膩,但對歷史觀缺乏「大是大非」,此之謂「無體」。

 一部血淚斑斑的侵略史,日本政府到現在都不敢面對,南京大屠殺竟然有官員矢口否認,慰安婦的道歉賠償就更不用說了。難怪翁山蘇姬直批日本,「任何人都可能犯錯,但不肯承認犯錯才是重大錯誤。」這和西德前總理布朗德1970年到華沙跪在猶太人紀念碑前認錯懺悔,所展現一個民族起碼的反省有著天壤之別。相信歐洲人不擔心納粹再起,亞洲人對日本的軍國主義復甦就很難放心。

德國以法律禁止所有關於納粹的崇拜,對納粹的「」字標誌嚴格限制,僅許作為教育使用,以史為鑑。日本則很不一樣,二戰的甲級戰犯牌位能進入靖國神社,這當然與日本天皇1945年的《終戰詔書》有關,不說投降,而說終戰,並表揚戰死的官兵為「忠志之士」,而不論這種忠志對其他民族造成的傷害,其殘酷暴虐違反人類最低的人道標準,一個違反人性任意殺戮的命令,凡有天良的軍人可以不從,違者受國際制裁,這是普世價值,否則軍隊無異於殺人機器。

 武士道精神最能體現日本軍人的忠勇。明治天皇之前,武士道精神只存於武士階級,當明治天皇清除日本「最後一個武士」的代表人物西鄉隆盛之後,武士精神走下聖壇,從一個階級普及於大眾,這是日本軍國主義最重要的基礎,所有人可像武士般地向天皇效忠,為天皇而死的人與凡人不同,可入靖國神社供人敬奉。此前只有武士有資格奉入神社。

 每一個政權都愛忠勇之士,唯有恕道,其勇才是大勇,唯有知恥近乎勇,才能下跪懺悔,也才能保證永不再犯。日本政府及領導人缺了這一點恕道,可能暫時成就自己,卻傷及周遭,倒頭來還得承受歷史的審判。

本政治由左向右轉

二戰結束,人類用血的代價戰勝了德日意法西斯,中國人以3500多萬人命的慘重犧牲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成為正義戰勝邪惡的國際法定讞文。然而,總有一部分右翼勢力是心有不甘的,對戰敗的結果是不服的。受政治體制與國際局勢的制約,過去60多年間,日本社會對歷史問題的認知總體上是迴避多於正視,不肯作徹底反省,歷史認識問題成為日本與鄰國關係中的“絆腳石”。

  冷戰之後,在長期揮之不去的泡沫經濟的陰影之下,日本政治趨於保守,政壇上迴避戰爭責任、以鄰為壑、惡言面對亞洲鄰國的動向十分明顯。其“遠交近攻”“脫亞入美”的戰略取向使日本在亞洲失去了朋友,陷於孤立而不能自拔。特別是它在國際上綢繆聯合國“入常”、想成為政治大國的抱負屢屢受挫,國內朝野惡鬥,一年換一個首相,再加上“311”地震這等煩心事,當局很容易被貌似神勇、實則愚莽的右翼勢力引入歧途。釣魚島問題的突顯,實際上就是日本當局被中日關係中那些負能量綁架的結果,是其戰略方向失控的鋌而走險。

日本《終戰詔書》都包含哪些內容?

去年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週年紀念日日本宮內廳公開

裕仁天皇親自錄製的《終戰詔書》原始唱片檔案,當時稱為玉音。

 

東京時間1945年8月15正午12點向全日本皇軍及皇民播出此錄音,

以此宣告日本對外戰爭的終止。當天全日本皇軍及皇民是跪在地上

聆聽玉音放送,聽完後全體如喪考妣,有許多皇軍大員及各級官員

切腹自殺向天皇謝罪,為日本敗戰負責

    此後,每年的8月15日,日本的廣播、電視都會播放“玉音放送”

的最後一段話。 那麼,這個由裕仁與15個內閣大臣一起署名的所謂

《終戰詔書》都包含哪些內容呢?

裕仁說:

朕深鑑於世界大勢及帝國之現狀,欲採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時局,

茲告爾忠良臣民:朕已飭令帝國政府通告美、英、中、蘇四國,

願接受其聯合公告。

蓋謀求帝國臣民之康寧,同享萬邦公榮之樂,斯乃皇祖皇宗之遺範,

亦為朕所拳拳服膺者。往年,帝國之所以向美、英兩國宣戰,實亦

為希求帝國之自存於東亞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國之主權,

侵犯他國之領土,固非朕之本志。然交戰已閱四載,雖陸海將兵

勇敢善戰,百官有司勵精圖治,一億眾庶克己奉公,各盡所能,

而戰局並未好轉,世界大勢亦不利於我。加之,敵方最近使用

殘酷之炸彈,頻殺無辜,慘害所及,實難逆料。如仍繼續作戰,

則不僅導致我民族之滅亡,且將破壞人類之文明。如此,則

朕將何以保安億兆赤子,陳謝於皇祖皇宗之神靈乎!此朕所以

飭帝國政府接受聯合公告者也。

朕對於始終與帝國同為東亞解放而努力之諸盟邦,不得不

深表遺憾。念及帝國臣民之死於戰陣,殉於職守,斃於非命者

及其遺屬,則五臟為之俱裂。至於負戰傷,蒙戰禍,失家業者

之生計,亦朕所深為軫念者也。今後帝國所受之苦固非尋常,

朕亦深知爾等臣民之衷情。然時運之所趨,朕欲忍其所難忍,

耐其所難耐,以為萬世之太平計耳。

朕於茲得以維護國體,信倚爾等忠良臣民之赤誠,並常與爾

等臣民同在。若夫為情所激,妄滋事端,或者同胞互相排擠,

擾亂時局,因而迷誤大道,失信義於世界,此朕所深戒。

宜舉國一致,子孫相傳,確信神州之不滅。念任重而道遠,

傾全力於未來之建設,篤守道義,堅定志操,誓必發揚國體

之精華,不致落後於世界之進化。望爾等臣民善體朕意。

裕仁

昭和二十年八月十四日

1945年8月14此《詔書》由當時日本內閣書記官長迫水久常、

漢學家川田瑞穗與安岡正篤執筆完成,其他內閣大臣15人皆參與

修訂,是日本天皇與內閣官員及高層書記官長集體討論構思的

一篇“傑作”。 單從字面上看,這份《詔書》並不長,區區600餘字

(日文原文為816字)。

仔細閱讀這份所謂的《詔書》,卻沒有用到“投降”二字,也找不出

戰敗”的詞語,僅僅在標題中使 “終戰”喻示戰爭結束。

《詔書》開頭這樣寫道:“朕深鑑於世界之大勢及帝國現狀,

決定採取非常措施,以收拾時局”云云。這種寫法明顯地在於

美化自己、維護天皇的尊嚴。《詔書》通篇對日本發動的

侵略戰爭沒有絲毫反省譴責之意,反而繼續歌頌全體臣民的

勇敢善戰”、“克已奉公”的武士道精神。

帝國之所以向美、英兩國宣戰,實亦為希求帝國之自存於

東亞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國之主權,侵犯他國之領土,

固非朕之本志。”把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説成是為了

自存”,暴露出裕仁及其親信企圖篡改歷史的隱衷,類此謬論,

正被今天的日本極右翼勢力大肆鼓吹。

更有甚者,《終戰詔書》頑固地蔑視中國人民。除了由於中國是

《波茨坦宣言》發表國之一而不得不提及中國外,該詔書通篇沒有

述及中日間的戰爭,更沒有承認“侵略”。戰爭的期限卻僅僅為

已閱四載”,眾所週知,從“九一八”計算起,中日對戰已達14年,

從“七七事變” 對日抗戰全面爆發計起,也達8年,中國戰場是

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的主戰場,中國軍民抗擊和牽制日本陸軍

總兵力的七成和大量的海、空軍,尤其太平洋戰爭是日本侵略

中國的後續發展。而日本的天皇政權只承認“向美、英兩國

宣戰”以來這短短的4年戰爭,對中國進行的侵略戰爭,似乎根本

就不存在。日本政府至今不肯承認曾侵略中國,其根據實源於此。

《終戰詔書》中“蓋謀求帝國臣民之康寧,同享萬邦公榮之樂,

斯乃皇祖皇宗之遺範,亦為朕所拳拳服膺者”的措辭,把裕仁

打扮成“民族”與“人類”的救世主,進一步神化自己。從《詔書》

中我們可以看到,日本之所以現在“終戰”、“接受聯合公告”

是因為“敵方最近使用殘酷之炸彈”,為了阻止更多的“無辜”

被“頻殺”,也為避免“我民族之滅亡”和“人類之文明”被

破壞”,天皇方作出“聖斷”。明明是日本已經戰敗,明明是

日本破壞人類文明並給亞太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從而遭到世界

各國的共同討伐,反而説成日本天皇是為挽救“人類之文明”

接受聯合公告,似乎是在沒有戰敗的情況下接受的“公告”

好一副悲天憫人的情懷,沒有一點自我否認的意思,甚至連

中國古代皇帝裝模作樣下“罪己詔”的態度都沒有。

《詔書》還要日本國民“忍其所難忍,耐其所難耐”,這説明

作為日本皇軍最高統帥的裕仁,不但企圖把自己的戰爭罪責洗刷

的一乾二淨,而且其侵略擴張、稱霸亞洲的野心也並沒有就此泯滅。

如果説,《詔書》在戰爭罪責、戰爭原因、戰爭敗降等問題上

還玩弄文字遊戲、遮遮掩掩的話,那麼,在維護所謂“國體”

方面則是明目張膽地再加宣揚。《詔書》在最後亮出中心主題:

昭告臣民對天皇保持“赤誠”,“維護國體”,“誓必發揚國體

之精華”,而且要“子孫相傳”。所謂國體即是“萬世一系”的

天皇制度,所謂國體之精華即是天皇統治、武士道、神道教。

天皇制度是日本軍國主義的象徵,也是其敗降時堅守的最後精神堡壘。

綜上可見,這篇所謂的《詔書》反映出裕仁及其戰爭內閣的

真實心態:規避投降用詞,護皇應變,粉飾侵略,輕蔑中國,

推脫戰爭罪責,圖謀軍國之再起,就是裕仁隱藏其中的暗黑密碼。

    終其一生,裕仁至死都沒有向亞洲各國道歉,沒有給慰安婦

任何賠償,其狂妄自大心態,從滿心不甘願的《終戰詔書》中,

完全表露無遺。

中國人還能不從這份《詔書》中得到應有的啟示嗎 ?



 
 
回應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福澤諭吉鼓吹日本脫亞入歐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edicchi169 的頭像
    medicchi169

    亓官先生鄉野傳言

    medicchi1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