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遷都東京的真相

作者: 加州清光
  為照顧到大室明治天皇不穩定的情緒,薩長土肥這新掌權的四秀便為“主”分憂,開始著手實施對他的解救行動。寅之祐已近乎崩潰狀態,眼下的當務之急是將他儘快轉移,讓他避開京都這個是非之地。於是,寅之祐的去處便成了他們共同研究的課題。
  但還沒等他們研究出個結果,寅之祐在京都已經是一天都呆不下去了。於是他打破了天皇數百年不出京都的慣例,在一群人的護送下跑到大阪呆了四十六天之久。
  首都和天皇是相輔相成的。若要轉移天皇,那麼也就意味著首都也要一同轉移。最初大久保利通提出了“大阪遷都計畫”,既然天皇已經到大阪了,那麼就將曾經是“難波京”的大阪定為新的首都吧!但這個建言一提出便被駁回,後來又有人提出,大阪不行,那麼就將首都遷至曾經是“平城京”的奈良吧!但這個建言也遭到了強烈反對。眾人又召開了數次會議,最終將新的首都敲定為位於京都東方的江戶,也就是現在的“東京”。
  從大阪到奈良,再到東京,岩倉、大久保等人共提出了三套方案。正史上的說法是:東京被選為首都的理由是在經過了上野戰爭之後,江戶的政治體系已完全陷入崩潰狀態,治安狀況極其紊亂。此時如果不將首都移到江戶,那麼在江戶的百萬百姓都將流離失所,背井離鄉。而大阪民康物阜,即使不成為首都,它也可以作為繁華的商業都市繼續維持它的繁榮昌盛。這種說法就是在徹底侮辱日本國民的智商。僅僅因為政治、經濟基盤的崩潰,一個城市就得被選定為首都,那麼下次輪到其他城市出現了同樣狀況,按照這種說法是否也該不停地將首都遷來遷去呢?至少在佐賀之亂、西南戰爭之後,這兩個城市都沒有被選為首都。因此這種說法根本完全徹底的不靠譜。

  目的地並不重要,重要的必須儘快讓寅之祐離開京都這個讓他窒息的地方。
  那麼,為什麼大阪和奈良不行呢?因為在地理位置上大阪和奈良離京都太近,折騰了一大趟,卻還沒能折騰出關西這塊小地方,那就失去了勞師動眾轉移天皇的意義。江戶就剛剛好,該有的一樣都不缺,面積也比京都大,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離京都夠遠。身體強健的男子在不繞中山道的情況下最少也要走半個月左右,坐新幹線都需要三個小時以上。這麼遠的距離,即使有些風言風語,一時半刻也傳不過來。
  於是在慶應四年(1868)七月十四日,大室明治天皇在三千多人的簇擁下,無視京都人民的強烈反對,浩浩蕩蕩地從千年的古都——京都出發,在千里之外的江戶紮下了根。遷都這種大事,應該是在極為祥和、寧靜的氣氛下進行的,對日本人來說,它應該是神聖莊重的、具有深遠意義的大事件。但現任的當權者卻如此草率地對待這件大事,此時正值東北方面的戰爭進行到白熱化的緊要關頭,反亂尚未平定,天皇竟然帶著手下匆匆忙忙地離開了皇族一千多年來的固定住所。而且天皇竟然在沒有舉行任何遷都儀式的情況下隨便將首都遷走,實在是不合理到了極點。所以這就是京都人至今仍然以“首都百姓”自居的原因,既然沒有正式的遷都儀式,那麼日本的首都仍然是京都,天皇只不過是在東京暫住而已。

  不管怎麼說,大室明治天皇還是來到了東京,並在九月八日改元為明治元年,正式開啟了“一世一元”(一位天皇在位時只使用一個元號)制度。從策略上看,這次遷都最少有三個好處。
  第一,可以將已經引起京都人懷疑的寅之祐從是非之地中解救出來,避免他因承受不住過重的壓力而精神崩潰;
  第二,可以趁此機會給舊的朝廷勢力來個大換血,在東京建立新政權;
  第三,可以將陳腐的舊制度完全消除。

  明治四年(1871)七月,先是利用“廢藩置縣”炒掉了全國所有大名,將這二百六十多個藩合併成372個縣,將政權向中央聚攏,直接歸入天皇管轄。光炒了大名還不夠,緊接著又頒佈了廢刀令,將全天下的武士也一併炒了魷魚。明治維新,不僅是結束了江戶幕府的統治,同時也宣告了日本武士時代的終結。
  實現中央集權後,本應是天皇親政、忙得不可開交的時期,但是寅之祐手中的權力卻被木戶孝允(桂小五郎)和西鄉隆盛架空,他這個天皇之位與過去沒什麼區別,還是個擺設。薩長在掌權後忙得不可開交,寅之祐卻閑得直撓牆,只好每天跟侍從騎騎馬、玩玩相撲。但這一玩可就暴露出問題了,他的實力太強,塊頭又大,和他對戰的對手能被他直接扔出土俵。

  天高知情者遠,寅之祐來到了新地方,就不再懼怕自己是否會暴露身份,因為東京的住民都沒見過真正的睦仁親王。
  寅之祐身高接近180公分,體重也達90公斤,與瘦弱的睦仁親王相差甚遠,這個身材的差異是無論如何也瞞混不過去的。明治五年四月,新政府為給寅之祐製作新洋裝特意聘請了外國裁縫。這衣服要想合身,測量三圍、身高、肩寬是必不可少的。但寅之祐對此十分抗拒,死活都不讓人給他量體裁衣,最後乾脆命令這個外國裁縫“目測”製衣。這個可憐的外國人沒有辦法,只能靠“目測”得來的資料給大室明治天皇製作衣裝。在寅之祐死後,原明治新政府知情者為了掩蓋他身材高大的事實,在明治天皇的資料上留下了身高167CM的謊言。
  其次,明治天皇是個如假包換的左撇子。他留下的照片就是直接的證據。

  古時候的日本是以右為尊,以左為卑,左撇子就是“邪道”,甚至不被允許進入道場拜師學藝,因此在整個江戶時代也找不出幾個左撇子劍客。睦仁親王身為皇子,從小接受的是貴族教育,只要從小有一點點的左撇子傾向,立刻會被周圍的侍從強行糾正過來,因此皇族中出現左撇子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寅之祐從小家境貧寒,接受的是低等教育,父母也對他疏於管教,因此養成了使用左手的壞習慣。
  不僅如此,筆跡的不同也是個大問題。為了不讓人抓到把柄,寅之祐在創作和歌的時候先是寫在小紙片上,再找個字寫得好的嬪妃重新抄過,然後將自己寫的草稿撕毀,不留任何可以暴露筆跡的證據。他非常排斥別人看到自己的真實筆跡,從來不允許他人(包括側室)從旁觀看,如果寫字的途中被人看到,寅之祐便用身子擋在桌前,再用雙手捂住自己寫的東西。因為他怕筆跡會暴露自己的身份。

  讓眾人大惑不解的是,自從登基之後,明治天皇與生母中山慶子幾乎沒有見過面。不僅是沒有見過面,就連慶子晚年病重之時,明治天皇都不曾去枕邊探望病情,只是象徵性地每天送上兩瓶牛奶以示慰問。慶子病逝後,明治天皇、皇太后、皇太子一次都不曾去墓前拜祭。真是天下之大無奇不有,他們母子的感情真的差到如此地步?明治天皇這麼不孝?但是反過來想,明治天皇已經換成了寅之祐,他與睦仁的生母毫無關係,不去探病、不去拜祭也就順理成章。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京都這個是非之地
    全站熱搜

    medicchi1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