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戰詔書》隱藏暗黑密碼
去年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週年紀念日,日本宮內廳公開裕仁天皇親自錄製的《終戰詔書》原始唱片檔案,當時稱為玉音。
裕仁說:
朕深鑑於世界大勢及帝國之現狀,欲採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時局,茲告爾忠良臣民:朕已飭令帝國政府通告美、英、中、蘇四國,願接受其聯合公告。
蓋謀求帝國臣民之康寧,同享萬邦公榮之樂,斯乃皇祖皇宗之遺範,亦為朕所拳拳服膺者。往年,帝國之所以向美、英兩國宣戰,實亦為希求帝國之自存於東亞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國之主權,侵犯他國之領土,固非朕之本志。然交戰已閱四載,雖陸海將兵勇敢善戰,百官有司勵精圖治,一億眾庶克己奉公,各盡所能,而戰局並未好轉,世界大勢亦不利於我。加之,敵方最近使用殘酷之炸彈,頻殺無辜,慘害所及,實難逆料。如仍繼續作戰,則不僅導致我民族之滅亡,且將破壞人類之文明。如此,則朕將何以保安億兆赤子,陳謝於皇祖皇宗之神靈乎!此朕所以飭帝國政府接受聯合公告者也。
朕對於始終與帝國同為東亞解放而努力之諸盟邦,不得不深表遺憾。念及帝國臣民之死於戰陣,殉於職守,斃於非命者及其遺屬,則五臟為之俱裂。至於負戰傷,蒙戰禍,失家業者之生計,亦朕所深為軫念者也。今後帝國所受之苦固非尋常,朕亦深知爾等臣民之衷情。然時運之所趨,朕欲忍其所難忍,耐其所難耐,以為萬世之太平計耳。
朕於茲得以維護國體,信倚爾等忠良臣民之赤誠,並常與爾等臣民同在。若夫為情所激,妄滋事端,或者同胞互相排擠,擾亂時局,因而迷誤大道,失信義於世界,此朕所深戒。宜舉國一致,子孫相傳,確信神州之不滅。念任重而道遠,傾全力於未來之建設,篤守道義,堅定志操,誓必發揚國體之精華,不致落後於世界之進化。望爾等臣民善體朕意。
裕仁
昭和二十年八月十四日
1945年8月14日此《詔書》由當時日本內閣書記官長迫水久常、漢學家川田瑞穗與安岡正篤執筆完成,其他內閣大臣皆參與修訂,是日本天皇與內閣官員及高層書記官長集體討論構思的“傑作”。 單從字面上看,這份《詔書》並不長,區區600餘字(日文原文為816字)。
仔細閱讀這份所謂的《詔書》,卻沒有用到“投降”二字,也找不出“戰敗”的詞語,僅僅在標題中使 “終戰”喻示戰爭結束。
《詔書》開頭這樣寫道:“朕深鑑於世界之大勢及帝國現狀,決定採取非常措施,以收拾時局”云云。這種寫法明顯地在於美化自己、維護天皇的尊嚴。《詔書》通篇對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沒有絲毫反省譴責之意,反而繼續歌頌全體臣民的“勇敢善戰”、“克已奉公”的武士道精神。“帝國之所以向美、英兩國宣戰,實亦為希求帝國之自存於東亞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國之主權,侵犯他國之領土,固非朕之本志。”把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説成是為了“自存”,暴露出裕仁及其親信企圖篡改歷史的隱衷,類此謬論,正被今天的日本極右翼勢力大肆鼓吹。
更有甚者,《終戰詔書》頑固地蔑視中國人民。除了由於中國是《波茨坦宣言》發表國之一而不得不提及中國外,該詔書通篇沒有述及中日間的戰爭,更沒有承認“侵略”。戰爭的期限卻僅僅為“已閱四載”,眾所週知,從“九一八”計算起,中日對戰已達14年,從“七七事變” 對日抗戰全面爆發計起,也達8年,中國戰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的主戰場,中國軍民抗擊和牽制日本陸軍總兵力的七成和大量的海、空軍,尤其太平洋戰爭是日本侵略中國的後續發展。而日本的天皇政權只承認“向美、英兩國宣戰”以來這短短的4年戰爭,對中國進行的侵略戰爭,似乎根本就不存在。日本政府至今不肯承認曾侵略中國,其根據實源於此。
《終戰詔書》中“蓋謀求帝國臣民之康寧,同享萬邦公榮之樂,斯乃皇祖皇宗之遺範,亦為朕所拳拳服膺者”的措辭,把裕仁打扮成“民族”與“人類”的救世主,進一步神化自己。從《詔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日本之所以現在“終戰”、“接受聯合公告”,是因為“敵方最近使用殘酷之炸彈”,為了阻止更多的“無辜”被“頻殺”,也為避免“我民族之滅亡”和“人類之文明”被“破壞”,天皇方作出“聖斷”。明明是日本已經戰敗,明明是日本破壞人類文明並給亞太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從而遭到世界各國的共同討伐,反而説成日本天皇是為挽救“人類之文明”而接受聯合公告,似乎是在沒有戰敗的情況下接受的“公告”。好一副悲天憫人的情懷,沒有一點自我否認的胸襟,甚至連中國古代皇帝裝模作樣下“罪己詔”的態度都沒有。
《詔書》還要日本國民“忍其所難忍,耐其所難耐”,這説明作為日本皇軍最高統帥的裕仁,不但企圖把自己的戰爭罪責洗刷的一乾二淨,而且其侵略擴張、稱霸亞洲的野心也並沒有就此泯滅。
如果説,《詔書》在戰爭罪責、戰爭原因、戰爭敗降等問題上還玩弄文字遊戲、遮遮掩掩的話,那麼,在維護所謂“國體”方面則是明目張膽地再加宣揚。《詔書》在最後亮出中心主題:昭告臣民對天皇保持“赤誠”,“維護國體”,“誓必發揚國體之精華”,而且要“子孫相傳”。所謂國體即是“萬世一系”的天皇制度,所謂國體之精華即是天皇統治、武士道、神道教。天皇制度是日本軍國主義的象徵,也是其敗降時堅守的最後精神堡壘。
綜上可見,這篇所謂的《詔書》反映出裕仁及其戰爭內閣的真實心態:規避投降用詞,護皇應變,粉飾侵略,輕蔑中國,推脫戰爭罪責,圖謀軍國之再起,就是裕仁隱藏其中的暗黑密碼。
終其一生,裕仁至死都沒有向亞洲各國道歉,沒有給慰安婦任何賠償,其狂妄自大心態,從滿不甘願的《終戰詔書》中,完全表露出來。
中國人還能不從這份《詔書》中得到應有的啟示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