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孔祥林院長函:

孔院長祥林道鑒: 謝謝賜教!獲益良多, 但有些地方想再請教,敬請不吝賜告。

您認為孔子夫人的姓氏問題,「後來的文獻都搞錯了。」這正是我想研究的問題。

很高興您提及<<禮器碑>>,並告知五o年代曲阜城東的韓家鋪發現一座西漢墓葬,想請教您:如何可得到這份資料? 我一直想知道安樂里位於今天的何處?我的假說是孔子的禮樂知識得自其外祖父、母親、岳父,後來「十九歲娶亓官氏」也是近水樓臺之故。亓官氏乃殷商時代的祭祀官,精通禮樂乃正常之事.(這是先父口述的資料, 亓氏家族有些家傳的訊息, 如子孫必須奉行「亓孔不聯姻」祖訓之類)。

另外,您提及「關於孔子夫人的資料很少,而且不開放給人們查閱。」我很好奇, 不知原因為何? 可否賜告一、二?

您提及新修家譜今年九月將出版。不知是否為孔德成堂弟「孔德墉」在1998年所策劃的那套家譜?台灣可以購得嗎?

我疑惑的是,您認為「孔子夫人本姓官氏,後代誤作亓官氏。」那麼,今天全中國有誰姓「并官」?歷史上又有誰姓「亓官」?倒是「亓」姓的人, 至少在2005年的<<亓氏家譜>>中尚有13萬餘人。如何解釋這現象?還是,今天所有姓「亓」的人,都是本姓「并官」,但在歷史上某個時代全面改為「亓」姓?(亓氏家譜很奇怪,自元朝始存記錄,也稱「亓官氏」為聖妃,此乃依循清代家譜的記錄)

我曾於2005年去過曲阜孔廟,花了2500元買了一份拓本《禮器碑》, 看到您引用的: 官聖妃,在安樂,聖族之親,禮所宜異」,但碑文上的漢隸寫法奇特, 並不是楷書的「并」字。且同一碑上, 兩次提及「并官氏」,碑陰尚有一位捐款人「亓煇」. 三個「亓」字的寫法都不太一致,尤其第一個「并官聖妃」有漫漶現象, 上面兩橫筆好似添加上去似的. 其實,隸書橫筆兩筆畫以上,書寫時多一筆、少一筆是很自由的,這是書法家人人皆知的常識,不像楷書筆畫固定(尤其宋代印刷術發達以後). 倒是您提及宋版《東家雜記》是南宋初年孔子的四十七代孫孔傳(若古)所著,書寫為「并官氏」, 《宋史》中又誤作「官氏」,而《元史》中始作亓官氏,值得注意. 因為我見到的明、清代版本全都是「并官氏」。清代學者皆認為是「并官氏」。

另外請教,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衍聖公孔端友奉孔子及夫人亓官氏畫像及牌位南下,上面書寫的是「亓官氏」, 可見宋代已有「亓官氏」的寫法。後來,宋高宗賜其安居於浙江衢州,1253年建立孔氏家廟,即所謂「南宗孔廟」。不知您對南、北孔的高見如何?

清朝鄭曉儒因母親是孔家女兒,而有機會閱覽孔府文獻,他當時發現孔府文獻有「亓官氏」、「并官氏」兩種寫法,就問為何不糾正? 而當時的長輩告訴他,衢州的牌位亓官氏是祖先傳下來,不敢亂改。(所以,我想見見孔府文獻中是否確有「亓官氏」、「并官氏」兩種寫法?

請問,您提及的史料都誤作「亓官氏」,這有什麼理由嗎?為什麼大家都不敢改正?

宋真宗封孔子夫人為鄆國夫人,有人誤為鄲國夫人,這的確是誤字. 稍具常識者即可分辨, 因為「鄆」是春秋時魯邑名,「鄲」必須和「邯」字相連,才是地名。不可能用單字作封國之名。

您提及「孔府只保存有明嘉靖至1948年的文書檔案,明代很少,只有60卷,主要是積累的文書和流寓各地族人的家譜」,不知是否有什麼原因? 照理說,孔家在漢代即有自己的家譜,(依王肅之說)。 是否被孔德成帶至台灣?當年他離開孔府並非出於個人意願, 該有官方勢力介入、協助吧?

亓姓據我所知,今天的萊蕪(夾谷之會的地點)仍是大本營。市政府姓亓的非常多。

淺見以為,孔子夫人的姓氏問題該釐清,且該由亓、孔兩家合作,因為孔氏子孫也有知道真相的權利及義務,各說各話,於事無補且製造誤會。我從小就奇怪為何老師都不認得我的「姓」,到現在,本系文字學家還不會寫我的姓(他們根本不承認此字),上博竹簡出現一大堆「亓」字,他們說那是「其」。這種學者心態和清代學者完全一樣,令我覺得非常值得深入研究。

很多亓姓子孫,為避免困擾,只好改為姓「齊」,如台灣今天最富有的郭台銘,設了一個「永齡基金會」,其執行長為「亓寧」,她的兄弟就改姓「齊」。子孫被自己的姓氏所困擾,也算是一件人間憾事吧!所以我希望進入21世紀的今天,人類很多觀念、恩怨、意識型態…. 都可以拋棄了, 探尋真相該是可能的事吧?

非常感謝您的賜函!耑此  敬頌

道安

                              亓婷婷敬啟

                            07/25/2009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覆孔祥林院長函
    全站熱搜

    medicchi1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