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能不能救中國 ?

    我在優迪園說明儒教為何救不了中國後引起一些回響

有一位不願登入的先生說: 不是儒家救不了中國而是你個人接不接受儒家的思想!

    這位先生把儒教和儒家混為一談顯然是一種誤解

儒家能不能救中國 ? 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值得用更大篇幅來說明 !

    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輩出,實際上,在中國先秦時期是真正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時代。

    雖然身為偉大的思想家與教育家,孔老夫子一心發揚的儒家學說並沒有取得特殊的地位,不得不周遊列國,尋找識貨的君主。

    而到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及西漢初年,倒是老子的道家學說成為王官之學,創造了給人民休養生息的文景之治。直至漢武帝時期,這種狀況才發生巨大轉變,這時距孔子去世已有 300 多年。 西漢儒家大師董仲舒奏「天人三策」而被漢武帝破格重用,後來漢武帝劉徹採納董仲舒「天人感應三綱五常」學說而正式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考試領導學術,此後儒家主導兩千年的言論市場,這也被後代史學家稱道為漢武帝「文治」方面的主要功績。

    儒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當時是知識分子的一種身分認同,

有特別的儒服與儒冠,產生極大的自尊心,孔子的弟子子路

在被叛軍殺害前,還說讓我把帽子戴正,帽帶繫好,然後從容

赴死,儒生的行為如果皆向子路看齊,君王們肯定大受感動。

     然而儒家傳授的儒學當作一種學說只是對待人接物應對進退的分析看法沒有強制力,等到宋明理學發達起來,儒學已經對常民百姓的生活和一舉一動都產生強制力,這時儒學就稱得上是教了。這就是我對儒學和教之間分野的一種看法

   樂奀君在博愛慎行之博客的博客,對傳統儒家思想深入剖析:

   他說: 傳統儒家思想強調仁、義、禮、樂。仁者愛人,就是說要敬父母愛子女;義者宜也,就是在其位謀其政,盡其社會責任,比如農民就應該好好種地,子女就應該孝敬父母,臣子就應該忠君愛國,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說的就是這種君臣之義,父子之義;禮是祭祀和禮儀,用來規定和明確封建社會秩序;樂和禮息息相關,也是用來傳播教化和規範等級的。儒家思想的目標是要創建並且維護一種等級嚴明的封建社會秩序,並且其中也給儒生(稱為士)提供了一條上進通道,即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但是儒家思想僅僅是宣揚德治,而沒有法治,它僅僅是從道德層面上告訴你作為這個社會的一份子,應該要怎樣做,而沒有說如果你不這樣做,會受到什麼懲罰。重視德治和人治,沒有法治,這是儒家思想很大的缺點。這個缺點遺傳了幾千年,直到今天還有很深的影響。

    第二個主要的缺點應該是儒家思想有固步自封、墨守成規的傳統,這一傳統是從孔子那裡就開始的。孔子法先王,從周禮,他的思想有很濃重的復古傾向。抵制創新思想,這對於一個民族長遠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第三個主要的缺點是鄙視勞動。孔子本人就說過「君子遠庖廚」,而實際上他也是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知識分子脫離生產、輕慢科技。這也是造成中國古代科學發展極其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

    樂奀君列舉儒學的一些主要的負面思想:

1.「天人感應」,「君權神授」

2.「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習威儀」等級秩序,主張「尊卑貴賤,不逾行次」,把實行嚴格的等級制,看作是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法寶。

3.「倡導賢人政治,宣揚以德治國」。

4.「學而優則仕」。

5.「三綱五常」為核心的社會倫理。

6.「中庸之道」的基本價值取向。

7.「家國一體」,把國當作家的放大,肯定家天下與私天下的帝王

   傳統。

 

儒家的歧視女性傳統

    孔子原來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論語陽貨篇第十七之二十五節: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顯然這是一句出自個人生活經驗的名言,雖然女權主義者看了不滿,但和孔子的婚姻經驗應有密切關係。尤其「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恐怕道盡了許多男性的心聲!

 

《孔子家語》六本第十五:

孔子遊於泰山,見榮啟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帶索,鼓琴而歌,

孔子問曰: 「先生所以為樂者,何也?

期對曰: 「吾樂甚多,而至者三,天生萬物,唯人為貴,

吾既得為人,是一樂也,男女之別,男尊女卑,故人以男為貴,吾既得為男,是二樂也,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繈褓者,吾既以行年九十五矣,是三樂也,貧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終,處常得終,當何憂哉?

孔子曰: 「善哉,能自寬者也。」

此段記載中,孔子並未反駁榮啟期之說,反有點頭稱許之意!

    根據《禮記、檀弓上》記載的內容,有人推論出「孔子出妻說」,也就是「孔子離婚」說。

「伯魚母死、期而猶哭,夫子聞之曰﹕誰與哭者?門人曰﹕鯉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魚聞之,遂除之。」

伯魚,即孔子的兒子孔鯉,在喪期後還哭死去的母親,孔子聽到了就很不高興地說:太過分了。可見孔子對離婚的前妻確實是充滿嫌惡。

 《孔子家語》曲禮子貢問第四十二有相似記載。

另外,《禮記、檀弓上》還記載了一段話,

「子上之母死而不喪、門人問諸子思曰﹕昔者子之先君子喪出母乎?曰﹕然﹔子之不使白也喪之,何也?子思曰﹕昔者吾先君子無所失道。道隆則從而隆,道汙則從而汙,伋則安能?為伋也妻者,是為白也母,不為伋也妻者,是不為白也母,故孔氏之不喪出母,自子思始也。」

     漢儒鄭玄為我們保留的珍貴資料看出, 孔子的孫子子思最過分,甚至不讓兒子子上去為出母守喪,理由是:既然她已經被休了,就不是我的老婆了,當然也不是子上的母親了。冷漠無情溢於言表。子思所繼承的儒家所提倡的 孝道竟是具有男女之別的。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讓他對前妻充滿怨恨,但是中國男女不平權的肇始因素,在此已可說是呼之欲出。 

鄭玄在註疏中解釋道

「子上,孔子曾孫, 子思伋之子 ,名白, 其母出,--------------伋音急 子思名也 孔子之孫。」

「謂孔子也令子喪出母乎?子思曰﹕然﹔然猶是也,言是喪出母也﹔伯魚之母被出,死期而猶哭,是喪出母也。」

 顯然,《禮記、檀弓上》透露了一項孔家的私密消息,就是孔子、孔鯉、孔伋三代皆休妻!孔鯉之妻甚至還改嫁至衛國某戶人家。

依鄭玄註云「禮為出母期,父卒為父,後者不服耳。」

 可見當時兒子還能為已成「出妻」的母親服喪一年。但從子思以後其子「子上」已不再為已成「出妻」的母親服喪,可見孔子休妻是一件事實。

    關於男尊女卑,樂奀君在博愛慎行之博客的博客研析極為深入,他說: 獨尊儒術的後果是確立儒家男尊女卑的關係,逐漸形成女子「三從四德」、「從一而終」的封建禮教。在西漢劉向撰寫的《列女傳》和東漢初年班昭所著《女戒》二書,對這些戒律都表露無遺。這一時期,雖有西漢宣帝仿傚秦始皇詔賜貞婦順女帛、東漢安帝詔賜貞婦有節義等,但對於女性倫理之中的貞節觀念(如「婦無二適」),並沒有被作為一種國家意識形態加以倡導,女性再嫁乃尋常之事,決不會被視為不符合禮教的規範而嚴加指責或禁止。 至宋朝,由於出了一班儒者,形成理學(又稱為「程朱理學」或「宋明理學」), 改變了中國的學術思想以及風俗制度,也使婦女的貞節觀念在崇古的基礎上愈演愈烈。程朱理學是由北宋神宗時期二程(程顥、程頤兄弟)開始創立,其間經過弟子楊時,再傳羅從彥,三傳李侗的傳承,到南宋初年由儒學大師朱熹集大成。 程朱理學強化「三綱五常」之說,提出「存天理,滅人欲」,視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視為人欲,將封建綱常與宗教的禁慾主義結合在一起,使儒學走向政治哲學化,為封建等級特權的統治提供了更為精細的理論指導,深得統治者的歡心,成為南宋之後的官學。 在女性觀方面,程朱理學提出「男女授受不親」,婦人「當終受於從一」,丈夫有休妻的權利,而「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這句為後人唾棄的極端言論即出自程頤之口。

    然而,我們也發現兩宋時期女性的地位並不低,堪稱「半邊天」, 當時湧現出了不少優秀的女性人才(如李師師、李清照等)。可以這麼說:產生於兩宋之間的程朱理學當時只是個口號而已,並沒有構成對女性同胞們全面的傷害。因為它在南宋後期才開始為統治階級所接受和推崇,經元到明清正式成為國家的統治思想。 中國古代有著名的《女四書》:《女誡》(東漢女史學家班昭著)、《內訓》(明成祖徐皇后著)、《女論語》(唐朝女學士宋若莘撰著)、《女範節錄》(明末儒學者王相之母劉氏所作),它們可以說是中國封建社會對婦女進行教育所用的教材範本,主要宣揚男尊女卑的封建禮教與道德觀念,歧視和壓迫婦女,流毒很深。《女四書》這一統稱叫法始於明末,成為後來幾乎所有讀書的女孩子的啟蒙讀物。 明清兩代的社會風尚是中國封建社會最污濁、淫靡的歷史時期。一方面,統治階級大肆鼓吹程朱學說,甚至對之進行歪曲,最終引來了災難性的後果。女性纏足始於南唐後主李煜主政時期,到北宋中葉以後形成「三寸金蓮」的崇拜,至晚清時期,以女子小腳為美的畸形女性審美觀瀰漫於全社會。明清時期對貞節觀念的極端倡導,男子可以任意「休妻」、「出妻」,女子卻只能忍受。同時,女子被「休」、被「出」,被認為是奇恥大辱,改嫁更是「喪失貞節」。尤其進入清朝以後,貞節的含義變得十分褊狹了,似乎成了一種宗教,非但夫死守節成了天理,未嫁夫死,也要盡節,偶為男子調戲也要尋死。總之,女子的生命緊緊維繫在貞節上,稍有變故,就要以死全節。這一來,把對節婦烈女的崇尚推至極點。 而另一方面,統治階級的腐化墮落,市民階層的肆意放浪,色情氾濫,縱慾成風。 惡劣的社會風氣上行下效。士大夫在公開場合大肆談房幃秘事,不以為羞。明清時期的士大夫的色性觀念已不重在對女性顏色、妝飾的觀賞,而是沉溺於肉感快樂的暫時滿足。男女之間的感情交融墮落為注重色情。儒家的重婦德、重貞節的觀念與縱慾主義同時並存;壓迫婦女的傳統觀念與尊重女性的進步思潮形成對立;貞節觀念的加深與中國名妓的層出不窮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對比。最終形成了一種近乎變態的貞節觀,對這一時期的女性同胞們的迫害尤為至深。

    學者劉振琪與林採梅觀察到:

儒家重視的仁義禮智信在現代化社會中已日漸式微,現代化社會一切講求效率、速度,上自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聯繫,下自人與人之間的往來,多是以自我私利為主的談判交涉,從前所謂的「兄弟之邦」、「禮義之邦」已不再提及。傳統文化不分優劣,均遭揚棄,不僅與修身有關的美德被現代人視為八股,甚至連孝順的對象也不再是父母的專利,而成為父母對子女的一切付出。社會越發達,越現代,遭棄養的老年人、毆打父母親、為爭奪遺產而對簿公堂的事件,屢見不鮮。傳統的價值觀在生活日益富裕的年代,更顯得微不足道。在只求結果,不問過程和手段的社會,人心亦漸漸喪失其純真的本善,價值觀亦遭到扭曲,僅能依靠法治來維持社會秩序。

十九世紀的列強以武力進犯他國,擴展其侵略野心,於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壓榨被殖民者。二十世紀以後,又以經濟的優勢,挾帶文化入侵各地,以全球化、地球村之名,實現其影響力,此種文化侵略較之武力更讓人疏於防範,影響力也更為深遠,常令人於潛移默化中受其同化,接受其價值觀。當各種傳播媒體無遠弗屆的施展其威力,也正是各種傳統文化一點一滴的消逝中。面對此全球化的洪流,傳統儒家思想所保有的文化特質亦逐漸被人遺忘。

    在這個東西方皆面臨末世的時代,高舉儒學能得到何等的效果或再深問儒家能救中國嗎 ?

    我認為: 在私領域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人倫觀念是仍值得保存發揚的美德在公領域,天下為公、博愛行仁的公民道德更值得提倡,而家天下與私天下的帝王傳統是不得不放棄了。

 儒家男尊女卑的思想導致變態的女子貞節觀,這一點在男女平權的時代就完全不及格了

    儒家能救中國嗎 ? 我的回答是 : 儒家只能救三分之一的中國另外三分之二就要向西洋文化哲學與宗教,誠心謙虛請教,互補欠缺了 !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儒家能不能救中國 ?
    全站熱搜

    medicchi1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